大部分養鳥的人都把鸚鵡當成寵物, 而寵物是一種極端的主從關係, 僅有一方需求, 而相對的輕忽鸚鵡本身的野性與自然需求, 因此特別針對鸚鵡的社會化行為, 無論是在野地或人類飼養環境之下的, 作一個探討, 而這也是我們做為鸚鵡的伴侶的一個基本條件, 就是了解鸚鵡社群或個體上的需要。
當我們真正體認他們的社會需要而且適當的實踐在飼養環境時, 一些本來惱人的行為如咬人、自殘、尖叫等也許就可簡單的解決, 甚而理解他們來改善我們的孵育計畫, 當然許多不同種類有其特殊的社會行為, 則將另以專篇討論, 不在此文之列。
社群化是一種天擇, 鸚鵡畢竟還是獵物而非掠食者, 所以他們成群結隊的生活覓食、互動、防禦領地等, 而這種行為是提升他們在不穩定的食物來源與不容易抵禦的領地時相對較能有效生活的方法, 經由群體的智慧, 個體比較有機會獲得食物來源與足夠的量, 而大族群也比小族群來的容易去捍衛優質的領地, 所以體型越小的越發形成大的族群, 這種傾向在安全上更顯得必要, 闢如一個大族群, 在越接近族群中心的個體被天敵攻擊的機率越小 , 而族群也較個體更容易發現天敵或危險而且廣為傳遞, 甚至可以合作來抵禦外侮。 而不同種類間的群聚, 則自然界常有所見, 有時是核心的種類加上其他機緣跟隨的種類, 有些則是互相幫忙的互利共生, 但有時僅是較少同種之間生態棲位的競爭而聚集成群的, 而這也是我極力推廣的異種之間的相處除了沒有繁殖的壓力, 還有可以學習彼此的生活技能, 互補所缺乏的, 譬如棕喉小太陽天性吵雜與疑心, 但面對鳳梨小太陽的淡定, 則恍如進入避風港般的安定與平靜;